根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38年,22岁的秦王嬴政在雍城举行了他的成年礼,接着正式开始亲政。然而,嫪毐却率领兵力准备攻打嬴政所在的蕲年宫,史称“蕲年宫之变”。但从史料的表述来看,我认为嫪毐并没有真正实施对嬴政的进攻。
在《秦始皇本纪》中,提到的关键句是:“长信侯毐作乱而觉,矫王御玺及太后玺以发县卒及卫卒、官骑、戎翟君公、舍人,将欲攻蕲年宫为乱。” 其中“作乱而觉”和“将欲攻蕲年宫”这两句话非常重要。这里的“而觉”表明嫪毐的叛乱还没有展开,就被嬴政察觉到了;“将欲攻”则意味着嫪毐并没有真正发动进攻,仍在计划阶段。这样来看,嫪毐并未有任何实际的攻击行为,只是想要行动,却未能成功。因此,所谓的“攻击”更像是一种猜测,不能当作事实来定论。嫪毐是否真心想要攻打嬴政,也无法确定,他或许是打算针对其他目标,或者单纯是想通过兵变来逼迫改变宫廷局势。
嫪毐杀嬴政等于自毁前程
如果嫪毐真的想要杀嬴政,这显然是与常理相违背的。从权力来源来看,嫪毐能够成为长信侯,完全依赖于赵姬的支持,而赵姬的权力又来源于她的儿子嬴政。简单来说,嬴政是嫪毐权力的源泉。如果嫪毐决定杀掉嬴政,那么他不仅会失去对嬴政的依赖,也将丧失所有的权力。试想,若嬴政死后,新的国王即位,赵姬也将失去太后的地位,嫪毐的权力便会随之瓦解。与此同时,新的皇帝定会动用整个国家的力量来报仇,最终导致嫪毐的彻底覆灭。所以,嫪毐杀嬴政无疑等于自取灭亡,这样的行为无异于自杀,显然不合逻辑。
一些人认为,如果嬴政死后,嫪毐可以让与赵姬所生的儿子继位,这样他自己就可以成为“太上皇”。然而,这个想法本身就不成立,因为嫪毐与赵姬的儿子并不具备秦国宗室的血统,他的孩子并不可能继位。秦国上下绝不会支持一个没有血统背景的外戚上台。因此,这一说法也显得非常牵强。
嫪毐的真正目标:打击楚系势力
那么,嫪毐起兵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从嫪毐之乱的结果来看,我们可以推测出一些线索。嫪毐的失败不仅导致了他本人的覆灭,还促成了吕不韦的被罢免,并将赵姬软禁起来。吕不韦、赵姬和嫪毐三人代表了秦国朝堂上的赵系势力。赵系势力起初在秦国并不显赫,但随着吕不韦作为宰相的任职,赵系势力逐渐崛起。赵姬和嬴政回到秦国后,赵姬成为皇后,赵系的势力更是强大。嫪毐作为赵姬的亲信,更是帮助赵系势力进一步扩展。
然而,赵系的迅速崛起必然引发其他势力的反感,尤其是楚系势力的强烈抵制。楚系势力自宣太后时期便在秦朝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赵系势力的崛起逐渐使得楚系的权力受到了边缘化。于是,赵系与楚系之间的斗争愈加激烈,而嬴政作为秦王,面临着如何站队的问题。
许多人认为嬴政受过吕不韦的影响,应该会支持赵系势力,但实际上,嬴政并不完全站在赵系一边。他的父亲秦异人是楚系人物,而嬴政与赵姬、吕不韦之间的关系也并非一心一意。嬴政非常聪明,他没有公开表明自己站在哪一方,而是在背后运筹帷幄。最终,嬴政选择支持楚系,这也导致了赵系的覆灭。
嫪毐的叛乱并非针对嬴政,而是他和赵姬错误地认为嬴政会继续支持赵系。事实上,嬴政选择站在楚系一方,并以雷霆之势将赵系势力一举消灭。最终,嫪毐被嬴政利用,成为赵系的牺牲品,而嬴政也借此机会驱逐了吕不韦,集中所有权力,开始了统一六国的征程。
结语
嫪毐的历史充满了谜团,许多事件的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权力斗争。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可以看出,嫪毐的反叛并非单纯针对嬴政,而是赵系和楚系之间的复杂斗争的一个环节。嬴政作为一个聪明的政治家,最终通过这场斗争彻底消除了赵系的威胁,增强了自己的权力基础,也为后来的统一战争铺平了道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