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條目:首爾特別市歷史和首爾的名稱
古代
編輯
東闕圖
首爾從朝鮮三國時期的百濟國都慰禮城(意為「我們的城」)始建,就開始了它在朝鮮半島上作為首都或重要城市的地位[9]。此後,今日的首爾一直都是高句麗、百濟和新羅三家必爭之地。統一新羅時代,開始定名為「漢陽」。高麗王朝時期將漢陽定為南京,於高麗文宗23年(即1068年)時命名[10],到恭愍王時的1356年,開始遷都往南京,但其後中斷。此後,在禑王、恭讓王時亦再提及過遷都南京的事。1392年,李成桂在開京(今開城)建立朝鮮王朝,1394年遷都漢陽,並將漢陽改為「漢城」。
近代
編輯
1910年日韓併合之後,朝鮮總督府以府令第7號,將漢城改名為「京城」,置京城府,並與開城府一同併入京畿道(日帝強佔期的「府」相當於日本本土「市」層級)[11]。
1945年8月朝鮮半島脫離日本統治後不久即實行美蘇分據,初期仍名為京城府。1946年8月15日,美軍政廳公布法令第106號,將京城府從京畿道分離,以韓語固有詞更名為「서울」(拉丁字母轉寫為「Seoul」,義爲「首都」)。由於該名稱沒有對應的漢字,中文使用者沿用了朝鮮王朝和大韓帝國時期的漢字名「漢城」。漢城從該日起改制為特別自由市,1948年隨着大韓民國成立而定為首都。
韓戰爆發後,漢城在朝鮮人民軍、中國人民志願軍和聯合國軍之間四度易手,遭到交戰雙方毀滅性的摧毀,昔日繁華的市區成為一片廢墟。光化門和政府大樓(前朝鮮總督府)建築遭到嚴重損毀,市政設施多數被破壞。北韓在漢城展開肅反活動,處決了大量韓國中央及地方政府官員、軍官、警察、資本家、傳教士、教授、記者等「階級敵人」;韓國國軍隨聯合國軍佔領漢城之後也處決了大量共產黨員和「親共分子」。戰前漢城原有人口180萬,由於大量難民南逃,北韓方面在撤退時又將剩餘人員帶至北方,戰後只剩6萬左右。
1988年漢城奧運會閉幕式
現代
編輯
更多資訊:漢江奇蹟
戰後,韓國開始進行工業化,民眾紛紛前往漢城謀生。漢城在此時的人口開始激增,為了滿足更多人的居住需要,當時的韓國政府決定開發連接漢城及周邊地區的公路。1960年代至1997年,韓國經濟高速增長,漢城也從戰爭後的廢墟迅速恢復發展成為現代都市,並創造了漢江奇蹟。1986年,漢城成功舉辦亞洲運動會。1988年,漢城舉行第24屆夏季奧運及第8屆夏季殘奧,成為繼東京之後第二座承辦夏季奧運的亞洲城市。2002年,做為作為第一東道國的首都,漢城承辦了2002年世界盃足球賽的開幕式。
2003年12月,韓國國會通過《新行政首都特別法》,決定將韓國行政首都從漢城遷往韓國中部地區,即後來的世宗市。而2004年10月,遷都計劃被韓國憲法法院裁定違憲,韓國政府遂改以搬遷部分行政機構的形式設定世宗市的行政中心城市地位,漢城得以維持首都的地位。
2005年1月19日,時任市長李明博宣布漢城的中文名稱正式更改為「首爾」,並正式向中國方面要求協助改名,曾一度引發中國大陸內部的輿論討論。有認為其係出於「去中國化」或「自我文化中心」的想法[12]。
2010年,韓國政府放棄從2003年以來遷都世宗市的計劃,首爾仍繼續維持首都地位。2010年11月,首爾市承辦二十國集團峰會。
2012年7月1日,世宗市正式啟用為行政中心城市後,青瓦台、韓國國會、大法院等重要國家機關仍然駐於首爾,而其他36個政府機構則於2012年9月至2014年年底期間陸續遷往世宗,陸續分擔首爾市的行政首都職能。
2014年3月,首爾市政府投資4840億韓元、由扎哈·哈迪德設計的東大門設計中心落成啟用,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非標準建築物,成為首爾市中心的新地標。